储能系统的分类有哪些?
       储能系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类型,以下是从储能介质和架构应用场景两个角度对储能系统的分类进行的详细介绍:
       一、按储能介质分类
       机械储能
       抽水蓄能:利用电力系统低谷时的剩余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在电网峰荷时放水发电。技术成熟、储能规模大,可实现长时间储能,效率较高,使用寿命长,但对地理条件要求苛刻,需要有合适的上下水库选址,且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巨大。
       压缩空气储能: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利用剩余电力将空气压缩并储存在密闭大容量地下洞穴中;当系统发电量不足时,释放压缩空气推动燃气轮机做功发电。储能容量较大、寿命长,成本相对有一定优势,但需要特定的地下洞穴等储气空间,且能量转换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飞轮储能: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将能量以动能的形式储存起来,需要能量时,飞轮减速运行,将存储的能量释放出来。不足之处在于能量密度不够高、自放电率高。
       电气储能
       超级电容器储能:用活性炭多孔电极和电解质组成的双电层结构获得超大的电容量。充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温度特性好、节约能源且绿色环保。但能量密度低,导致同等重量下储能量相对较低,续航能力较差。
       超导储能:利用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特性制成的储存电能的装置。超导储能系统大致包括超导线圈、低温系统、功率调节系统和监控系统4大部分。但超导储能的成本很高(包括材料和低温制冷系统),使得它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电化学储能
       锂离子电池储能:能量密度较高、充放电效率高、循环寿命相对较长、自放电率低、响应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功率的充放电,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分布式储能、电网调频等。但成本相对较高,且对温度等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铅酸电池储能: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安全性好、可回收利用,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过充过放。但其能量密度偏低,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循环寿命有限,不太适合长周期、高能量密度需求的应用场景。
       钠硫电池储能: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较好、循环寿命可观,适合大容量储能应用。但它需要在高温(300℃左右)环境下运行,对电池的保温等配套设施要求严格,且钠和硫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安全隐患。
       液流电池储能:功率和能量可独立设计,通过调整电解液的量和浓度等可以灵活改变储能容量,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较高。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初始投资成本较高。
热储能
       热能被储存在隔热容器的媒介中,需要的时候转化回电能,也可直接利用而不再转化回电能。热储能储存的热量可以很大,所以可利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上。但需要各种高温化学热工质,应用场合比较受限。热储能又分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
       化学储能
       利用氢或合成天然气作为二次能源的载体,利用多余的电制氢,可以直接用氢作为能量的载体,也可以将其与二氧化碳反应成为合成天然气(甲烷)。氢或者合成天然气除了可用于发电外,还有其他利用方式,如交通等。但全周期效率较低,制氢效率仅40%,合成天然气的效率不到35%。
       二、按架构和应用场景分类
       组串式储能
       每个光伏组件或小型电池组都连接到自己的逆变器(微逆变器),然后这些逆变器再并联接入电网。
       适用于小型家庭或商业太阳能系统,因其灵活性高、易于扩展。例如家用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使用的小型锂电池储能装置。
       集中式储能
       使用一个大型中央逆变器来管理整个系统的电力转换。
       更适合于大规模的电站级应用,如风电场或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例如大型风力发电站配备的兆瓦级(MW)储能系统。
       分布式储能
       将多个较小的储能单元分布在不同位置,各自独立工作但可联网协同。
       有利于提高局部电网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减少传输损耗。例如城市社区内的微型电网,由多个住宅和商业建筑中的小型储能单元组成。
       模块化储能
       由多个标准化的储能模块组成,根据需要灵活组合成不同的容量和配置。支持即插即用,便于安装、维护和升级。
       示例:工业园区或数据中心采用的集装箱式储能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储能系统的分类方式多样,不同类型的储能系统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在选择储能系统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首页 案例 电话 导航